义乌开启“审批+监管+信用” 优化营商环境

义乌商报记者 王婷
  自去年义乌全面打造“一网通办”平台以来,办一个事件许可,走三四个流程,需要七八份材料,这样的办事体验已成了过去式。而以承诺代替流程,逐渐成了目前各部门在审批过程中常用的事前准入简化方法。但是,尽管这样提高了办事效率,却对各部门事中事后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

  从7月1日起,义乌在致力推进“一网通管”项目过程中,依托浙江省行政执法监管平台,对接义乌信用信息平台,上线了审批告知承诺事项,把信用嵌入事项办理,实现“监管用信”“监管成信”,正式开启“审批+监管+信用”无缝对接全省“先河”。首批上线事项涉及执法局、公安局、文广旅体局、人社局等4个部门,包括经营性临时占用城市道路许可、经营劳务派遣业务许可等10个事项。截至7月4日,各部门通过告知承诺审批流程共办理54个办件,执法平台接受核查任务54个,已处置49个,处置率为90.74%,无一超期。

  那么,如何做到“审批+监管+信用”无缝对接?牵头开发此项应用的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解释,其实就是在审批过程中增加信用这一条件。办事主体在申请审批许可时,必须要满足主体信用等级在B级以上(含B级),且此前没有该许可的不良记录,才能进行告知承诺。根据“一网通办”,一旦通过告知承诺审批流程,申请人签署同意告知承诺书,即可先行领取相关审批许可,可以正常经营。

  “但是,如果以为拿到许可就万事大吉,那就错了。”该负责人说,在办事主体完成承诺的同时,该申请指令将通过浙江省行政执法监管平台随即派发给相应的执法部门,形成相应的上门执法的检查表单,并要求在限期内完成执法。倘若执法部门在上门检查中发现,主体并未按照承诺进行经营,那将会因其不履约的行为面临主体信用的降级,并将被登记不良记录。

  据介绍,这样的不履约行为,最终将会造成两种结果。一种就是因登记有不良记录,此后主体将不再享受该审批许可的告知承诺待遇,只能按照正常的办事流程进行申请;另一种则是信用分降低至C级以下,所有审批承诺将全部被取消。对此,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打了个比方,行政执法局正常的审批流程,是需要执法局执法人员现场勘查,指导完成许可前期准备,经执法人员认可,方可领取许可。“这样一来,办事的人申请时间就延长了很多。”

  7月4日,义乌一医药连锁店在承诺后获批“经营性临时占用城市道路审批”许可,但执法人员上门检查,却发现其未按照许可中提到的占道只允许摆放桌子,而是摆放了帐篷、舞台、音响等多种物品。因未履约行为,该店就留下了不良记录,同时信用分也被扣减。

  据统计,截至今年6月底,我市市场主体总数突破50万户,同比增长23.29%。“‘宽进’开启市场主体加速增长的同时,对于做好后续‘严管’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把信用嫁接到审批和监管环节,以信用评价为源头,以信用惩戒为目标,突出信用监管的核心作用,对办事市民无形中形成一种约束,同时也强化了事中事后监管,提升监管的效能,威慑力更强。”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说。